《英才》杂志专访葛小松:做投资要耐得住寂寞
来源: 关键词:葛小松 投资 英才 发布时间:11-14-2016
“我今天穿的衣服不适合拍照吧?会不会显得太不正式?”因为之前并不知道要拍照,葛小松穿了一身休闲西装。尽管在场的所有人都觉得衣服没有问题,他还是一次又一次和摄影师确认。

后来,他的同事解释说:“葛总是一个特别严谨的人,他对自己的要求高到近乎苛刻.他人生最大的乐趣应该就是工作了”。

在投资领域深耕了近十年,葛小松的名字并没有被大众熟知。他不是刻意低调,只是,大部分的时间,他都沉浸在了自我世界当中,学习研究投资逻辑、产业方向、经济理论……葛小松也不喜欢追逐听起来很炫的时髦概念,他一直坚信,好的投资一定是基于好的产业方向。在喧嚣热闹的投资圈里,有同行称他是,有情怀的学者型投资人。

近几年,葛小松执掌的华兴控股集团(以前简称“华兴控股”),先后投资控股或参股了190多家企业,资产管理规模约1560亿元人民币。涉及矿产能源、房地产、农业、旅游文化、生物医疗、制造业等领域。

“每投资一个项目之前,我们都要先研究产业。首先产业方向要对,其次要有超前的技术,或者特有的资源。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企业领导者人品好。”投资标准与同行们似乎大同小异,但在被形容成如战场的商场,葛小松绝不是急功近利的“门口野蛮人”,他只要看好一家企业,就会保持足够的耐心帮助创业者,慢慢把企业做好、做大、做强。

“不管投哪个领域,我们肯定站在产业投资的角度,而不是单纯的股权投资”。这话让老江湖听起来会不会觉得有点幼稚?万一夜长梦多,收益没回来,企业发生突发事件怎么办?别急,做为成功的商人,葛小松耐心的背后有他自己的智慧。

  

产业思维

项目马上就可以变成“肥鸡”了,却突遭意外,或天灾人祸,或者内讧外哄,“肥鸡”眼睁睁变成了鸡肋,甚至让投资人鸡飞蛋打。这样的真实投资案例屡见不鲜。比如,不久前,被若干知名投资机构和投资人争相抢投的某创业项目,本来前景大好,创始人却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猝死在IPO前夕。

为创业者扼腕叹息之余,葛小松对同行的遭遇感同身受:“投资这个项目的人,一定有人会受到重创,但愿他们有好的应对方案,能避免更多的损失。”不过,葛小松也自信地认为,如果这个项目是华兴控股参投的,一定能第一时间控制住局面。“相对于其他的投资者,在投资之前我会有更多的准备。当决定投资的那一刻,我一定是站在产业投资的角度考虑,先看我们自己有没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如果没有就立即组建专业团队。一旦创业者发生意外,或者其他变故,我们能及时帮他解决,或者接管企业.至少可以保证不让公司走下坡路。所以,我们投资的项目,基本不会失败,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

别人喜欢把投资项目当猪养,快速催肥,快速卖掉。葛小松喜欢把投资项目当孩子养,选好基因,陪伴长大。

举个例子。农业是华兴控股关注的重点产业,从耕种到农作物深加工,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华兴控股基本都有涉猎。     

颇让葛小松自豪的是秸秆深加工产业,在该领域,华兴控股拥有全国最顶尖的技术,以及绝对的权威性。目前,他们已经把秸秆通过技术手段转化成地膜产品。

顾名思义,地膜即地面覆盖薄膜,用于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维持土壤结构,防止害虫侵袭作物和某些微生物引起的病害等,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从1979年小面积试用,到今天在中国大面积推广,已有30多年的历史。现在的地膜产品,通常是利用石油化工产品聚乙烯为原料生产的PE薄膜。

 “我们的秸秆地膜,实用效果和传统地膜不相上下,成本却更低,而且很容易在土壤中自然分解掉,不会造成任何污染。同时,农作物的附加值也提高了。拿玉米举例,一亩地大概能收获1000多斤玉米,以现在的市场价格计算,也就能卖1000多块钱。但如果农民再把秸秆卖给我们做地膜原材料,基本上玉米能卖多少钱,秸秆就卖多少钱,实实在在帮助农民增加了收入。”

这个技术在去年刚刚突破,还未开始量产,葛小松预计量产之后,秸秆地膜会以显而易见的优势迅速抢占市场。

先行者经常会有两种结果,要么是抢占先机后,稳坐霸主之位当赢家,要么是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成了为跟随者铺路石的输家。

花了大量时间和金钱培育一个市场未知的项目,不怕在技术突破后别人坐享其成吗?

“我们在农业领域扎根比较深,有专业的技术团队。别人抄袭我也不怕。别说技术复制有多难,就算抄到一知半解,也基本做不到最后。不过,如果抄袭者做不下去,我倒愿意接过来继续做。”葛小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调侃道。不过,他也坦言,如果在一个领域没有深入了解五、六年的时间,他也不会冒然投巨资进去的。

谨慎不是因为胆小,而是为了必赢。 “未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产业,投前期。因为项目越前期,价钱便宜。成熟的项目,竞争激烈,而且价钱贵。一旦判断失误,会把所有的投资人套在里面。”多年来,葛小松看中哪个领域,就会深扎其中。“只要扎进一个领域里研究,就会不断发现新项目。但个项目常常也要做七、八年的时间。所以,从产业投资的角度讲,我们是没有退出概念的”。葛小松认为,现在投资人大部分太浮躁,又想做产业投资,又不想培养团队,又想保证投资安全,又想挣快钱。“这样自相矛盾的投资人不但自己做不好,还容易把创业者带跑偏。现在捡钱的时代已经过去,投资人必须要有产业思维才能避免浮躁”。

但是,金钱面前,谁能不浮躁?

  

两极分化

资本市场从不缺投资人与创业者“互撕”的戏码。从雷士照明的“创投之争”,到“万科”“宝能”的明刀暗剑。抛开人品不谈,葛小松认为,投资人和创业者之间的矛盾,之所以会恶化到难已调和的地步,基本是都是双方在决定合作之前,谁都没有想清楚。

 “有些创业者,在引进投资的时候,可能就因为跟某个投资人聊的比较好,没有认真思考,就贸然把人家引进来。等人家真金白银投进来之后,又不愿意受制于人。而有的投资人也本来就没有产业思维的,就是为了快进快出,肯定不会按创业者的产业逻辑出牌。所以不专业与不专业对撞,结果一定是电闪雷鸣,互不相让”。

葛小松断言,当创业者和投者人,看过太多血淋淋的教训之后,就会变得越来越成熟和冷静。投资和创业一样,很快将出现两极分化,不专业的投资人,注定要被无情淘汰。

 “投资这个领域,表面上看就是项目和钱的对接,但实际上里面处处是学问,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一个合格的投资人,从开始学习到实盘操作,没有十年左右时间的历练,根本不能称之为专业投资人。很多人做投资,不一定真的懂投资,而真的懂投资的人也未必就能做好项目。现在所谓的投资人,大部分是‘投机者’,他们最后都会以失败退出。”。

葛小松说,随着信息越来越透明,创业者将会越来越聪明,好的项目会有一堆专业的投资机构排队抢,创业者不会再选择“浑水摸鱼”的投资人,除非是项目本身就有问题,但这样的项目投了之后,也注定会中途夭折。“未来,好的投资机构会越来越好,差的投资机构会越来越差,甚至走投无路”。

有一个只需换个行业,就能充分代表社会现象的冷笑话,被改编一次,就能流行一时,近两年这个冷笑话被改编成了:从楼上扔个砖头,砸死十个人,九个是投资人。

投资人遍地开花,也让大家误以为投资行业门槛很低,人人都能迈进去分杯羹。特别是一些本来在实业领域做的还不错的创业者,因为怕辛苦,又迷信一夜暴富,也转型做了投资人。葛小松对这类人充满了惋惜:“现在全球经济都不怎么乐观,好项目越来越少,投资人越来越多。那些在实业已经做的非常好的创业者,却还不明智地来趟浑水。且不说投资行业的水多深,只说如果他们踏实做好实业,最后挣的钱并不会比投资少,甚至更多。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投资人,就像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创业者一样”。

苦口婆心给创业者们提了醒,葛小松又担心想让财富在投资中增值的富豪们被潮流“忽悠”。“不差钱也不能盲目跟风,不要认为自己在别的领域做的好,进了投资一样比别人强。投资和做传统企业是两回事,如果真的想参与挣资,最好选择稳健靠谱的专业投资机构跟投,否则,多年积累很容易就打了水漂。”

葛小松提醒说,投资市场将越来越窄。最后只有几家高水平的公司能够做的下去,后来者肯定挤不进来。“实际上金融体制一直在改革,金融市场也越来越成熟。现在市场上已经有类似的案例出来。比如万达,阿里巴巴,经常在市场上融资。但他们融到的钱,大部分还是投资机构的钱。也就是说,有钱人把钱交给专业的投资机构,投资机构再选择跟着什么产业趋势走。还是那句话,能笑到的最后,一定是具有产业思维和战略眼光的投资人。”

不断强调了产业思维,葛小松的状态更像个谆谆教诲的学者。聊到兴起,他突然感慨说:像我这种人的性格,并不适合在一家初创公司,因为我的情怀会让企业错过一些所谓的挣钱机会,但如果在一家有规模的公司,我的情怀就可以带动公司的规模,甚至推动产业的发展”。

从帐面数字看,华兴控股显然已经到了“不差钱”的规模。谈及葛小松的“情怀“,他的同事评价说:“葛总做投资只会选择能引领趋势和带动社会效益的项目,所以如果换个更看中钱的老板,公司可能会更挣钱,但股东和员工的待遇一定相差并不多。比如,别的老板在,公司一年利润可能达到2个亿,股东和员工会分得5000万。如果葛总在,公司最后的利润可能只有1个亿,但股东和员工仍然会分到5000万”。

 一个做投资的人,不把金钱放在第一位,他能称得上是个好的投资人吗?        

   

投资的终极目标

华兴控股有一家下属企业,是劳动密集型的深加工企业,这家企业的员工有20000多人,年利润却只有6000万左右。曾经有人劝葛小松把这家企业处理掉,因为管理越繁杂,投入的精力越大,及时脱手变现才是投资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葛小松也认真考虑过:这家企业对于华兴控股来说,虽然年利润基本符合集团要求,但也的确可有可无。可他转念一想,这家企业对当地来说,意义就大不一样。在一个流动人口非常少的小城市,一家可以提供20000人就业的企业,能够创造的社会效益可想而知。最终,葛小松放弃了卖掉这家企业的念头。

“在投资方面,除了本身投资利润回报之外,我们会更多考虑这个项目能带来的社会效益和价值传承。这和我们做公益的理念也是一样的”。

一些企业家做公益只为作秀,葛小松对公益事业的较真却让其公司品牌宣传部门的同事,心存敬意至今。“有一次,我们设定了捐助一所著名高校的学子奖助学金计划,品牌部出于社会效应的考虑,想捐助给更有利于宣传的班级和学生,但葛总坚定地要求我们,必须找到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他说,这样的公益才真的具有意义,只为了宣传的公益,失去了做公益的本质。”

葛小松对这件事并不以为然:“公益不是慈善,捐点钱就可以了,我希望那些被资助的人,在有能力以后,也能够传承我们理念,帮助更多人”。

就在前不久,葛小松前往革命老区西柏坡,为西柏坡华兴幼儿园的孩子们送去了空调、电脑、数码相机等生活学习用品,这些物品是通过集团各分公司募捐所得。这是葛小松第二次来到西柏坡,上一次是一年之前他来参加幼儿园的揭牌仪式,而这所幼儿园也是华兴控股出资修建的。

葛小松说,做公益和投资一样,最终的目的都是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投资主业中,我们一直关注着农业和工业,几年下来,这两个产业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丰厚的回报,但是在技术突破方面,华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现在美国也在呼吁回归制造业,我认为,未来哪个国家在农业和制造上处于强势地位,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就会更有话语权。”

一点也不用怀疑葛小松记在唱高调,当事业做到一定高度,精神境界自然而然也会是到另一个高度,比如比尔。盖瓷,比如巴菲特。而且,不久前,葛小松已经被国内顶尖的学府录取,他准备去深造的学科,正是与公益投资相关。

有人说,葛小松是投资界的一匹黑马,突然就冲了出来,锐不可挡。其实,当你看到黑马时,并不知道,它已经在丛林里奔跑了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