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小松:丰收=赔钱?如何破解中国农业怪现象
来源: 关键词:葛小松 功能农业 发布时间:06-02-2017
中国农业可以说是中国实体经济的一个缩影,产量高,但能从中获得的经济价值却很低,甚至经常出现多收了三五斗却不增收的怪现象。
 
增产不增收,是中国农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因为它已经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甚至影响改革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土地是农民的生命,但现在农村的年轻人却放着地不种,而是背井离乡进城务工,致使农田荒废,并出现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各种社会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在这个经济时代,靠种地赚不到钱。
 

农业增产不增收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市场因素,也有结构性问题。以前粮食紧缺,种出来不怕没人吃,是卖方市场。现在农产品和乡镇企业产品大多供求平衡,甚至供大于求。现在在看这篇文章的朋友,你担心吃不上饭吗?肯定不会,你担心的是吃得是否健康安全。中国农业实际已经进入了买方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过多次农产品“难卖”,但是今天的“难卖”和以往又有所不同,现在涉及的农产品不仅仅是粮食,而是几乎所有大宗农产品都出现了“难卖”的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价格大幅下跌,有些甚至降价超过了20%。
 
造成“难卖”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粮食等农产品的供给超过了消费需求;另一点是农产品整体品质不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与人们的消费水准不相称。
 
为了让给农产品增加附加值,提高价格和市场竞争力,不少农民和经销商开始凭借农产品的地域特色创收,有名的像章丘大葱、沾化冬枣、沙田柚、沁州黄小米、平谷桃等等。这些农产品之所以有特色,一方面是使用了特殊的培育手法,另一方面也和当地的水土环境有关。也就是说,真正的特色农产品是不可转移和复制的。不过我们去市场上买菜,很多商贩都标榜自己卖的是最正宗的,可你如果不去当地亲手摘一个尝尝,根本不知道所谓的正宗应该是什么味道。就算对方知道你卖的是正宗,但正宗与不正宗相比差别并没有多大,在性价比方面不具备优势,依然难以获得客户的青睐。
 
在味道之外,农产品就没有别的方法提高附加值了?当然不是,有些地区,就通过给农产品赋予保健功能,提高了农作物的价值。例如山西大力推广的功能农业,通过种植富硒农作物,实现农产品的创收。其中富硒黑小米,就比普通小米的价格多了4倍,成为差异化农产品的成功案例。
 
现如今,在解决温饱问题后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健康,这也给了保健品很大的市场。但在保健品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如名不副实、夸大功效、虚假作用、价格昂贵等各种问题。在社会媒体的多方面报道后,保健品市场已趋于正常,购买人群也开始用平常心态去审视保健品的功效。而相比于保健品的为了保健而保健,中国人在传统文化上更趋于食疗,也就是通过日常的饮食起到保健功效。
 

 
中国消费者在选购食品上的一个主流趋势就是选择具有健康概念的产品,也可以说,中国消费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关注身体健康。有很多人认为,关注健康尤其是关注保健食品是中老年人的事,其实不然,新一代的白领和年轻的中产阶级同样是功能食品的拥护者。他们有知识,所以会选择最科学、最适合自己的保健方式;他们忙碌,所以需要保持身体健康以应付日常高强度的工作;他们收入丰厚,所以能够接受价格高于普通食品的功能食品。伴随着全球功能农业、功能食品的销量增长,正在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爱运动,通过食品营养保健的方式使身体变得更强壮,实现健康生活方式。而这一人群正在不断扩大,他们将成为功能农业的未来。
 
世界功能农业的领军者是中国,而中国功能农业的领军者是山西。在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之前,陕西省政府已将功能农业列为省级战略,作为山西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在山西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上,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省长楼阳生提出:“山西的农业不在大,而在特,不在规模,而在功能。2017年在功能农业发展上要实现重大突破”。山西日报就此刊发了整版专题述评,春节后功能农业已四次上到山西日报头版头条。
 
在我看来,山西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其发展功能农业的思路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特色农产品,而是形成了集群化的农业品牌,其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农业带来经济效益。在政策、投资的扶持下,山西省放大了包括小米、醋业、富硒农产品等功能性农作物品牌效应,并结合休闲、度假、养生,与农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可以说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成功典范。
 
除山西外,苏州、安徽、四川、山东等地都在大力推广功能农业。苏州成立了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在尹雪斌博士的带领下成为了国际富硒强化技术的领跑者;安徽建设了宣城现代功能农业科创园,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致富。可以肯定地说,功能农业已经成为了中国实现农业增收的必然选择,农产品也将摆脱过去“low”的帽子,成为最新潮的食品,由此改变中国农业甚至社会格局,让更多年轻人回到家乡,通过科学栽培,实现致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