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小松:互联网时代,知识不能快餐化
来源: 关键词:葛小松 碎片化知识 答题APP 发布时间:01-23-2018

从小父母老师就经常告诉我们,知识是无价的,但自从答题APP火起来后,我发现原来知识不仅有价,而且价钱还不少。随着王思聪高调喊出“我撒币,我乐意”的口号,“冲顶大会”APP一下进入了大众视野。其它APP也不甘落后,芝士超人、西瓜视频等等纷纷携巨款入局,掀起了一阵在线答题的热潮。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个新的赚流量模式打着“知识”的旗号,尽管奖金不少,但铜臭味却不是那么明显,甚至还有了点寓教于乐的味道。
 
说是新模式,实际上这样的玩法也不新鲜。早几年的时候,央视的《幸运52》和《开心辞典》火遍全国。观众不仅享受着公布答案时的紧张刺激,也和身边的朋友、家人一起检验着自己的知识量。
 
现在细想之下,央视这两档答题节目的设置还是挺有讲究的,题目不是太偏,而且循序渐进,就算答不上来也不会怪节目组乱出题。如果电视里的答题嘉宾回答上问题了,你也会觉得这在情理之中。但是相比之下,现在的答题APP就没这么精致了,而它之所以火爆,主要靠的是人们对获得金钱的欲望,以及通过获得更多的钱来证明自己比别人知识丰富。
 
可真的是答得多就代表知识丰富吗?我觉得也不尽然。因为答题APP的各种问题五花八门,问题与问题之间毫无联系,这就让回答问题变成了撞大运,赶上自己知道的就能答出来,和一个人的学历甚至是社会经历关系不大。就像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里的主人公一样,他能答出那些问题更多是运气,碰上了问的都是自己知道的事。
 
即使是这样,无论是商家还是用户,表面上还是打着增长知识的旗号来参与这样的活动。单论烧钱创意还是很成功的,客观上给逐渐势微的直播平台打了一剂强心针,但从知识的角度来说,这类答题的APP对于人们增长知识没有什么帮助,甚至还有坏处。
 
在互联网时代,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各种媒体、新闻平台为了吸引用户,必须不断抛出刺激的信息和知识来吸引用户。这类文章不可太长,太长了就会淡化其中最刺激的部分。就好像甜点,吃一个两个觉得好吃,如果一顿饭只吃甜点就会觉得腻。而且太长的内容也会占用用户过多时间,让用户没时间去点击更多的文章。
 
于是,我们每天在微博、微信、今日头条上接收着这种短小精悍又充满吸引力的知识并乐此不疲,这与过去人们主要通过老师教育和看书获取知识的方式有了很大不同。有人就给现在这种利用互联网获取的知识起了个名字,叫碎片化知识。
 
常上网的人都听过碎片化知识这个词,也很清楚碎片化知识是一个偏负面的名词。但讽刺的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碎片化知识这个概念本身就是碎片化知识,因为我们不知道到底什么是碎片化知识,也不知道获取碎片化知识的弊端在哪。
 
一般来说,碎片化知识给人带来的是单纯的事实,而不是逻辑。在获取碎片化知识时,有关知识的推演过程被简化甚至忽略了。对于获取知识的人来说,虽然知道了结论,但不知道过程,结论本身也因此变得不够全面。
 
知识是有深度和广度的,所谓深度,就是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而广度就是结论本身,前面说的答题APP考的正是知识的广度。中国人讲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以及“举一反三”,这都是对知识深度的要求。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了如何得出结论,那么用同样的方法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知识。这其实也是教育的本质,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教人学会学习,了解产生结论的过程。也正是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我们才能成长为具有逻辑思考能力的人。
 
 
但是不可否认,碎片化知识确实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为它通过连续不断的新鲜事刺激着你,让你时刻处在一个兴奋的状态,而且还会觉得自己增长了知识见闻,下次再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就可以显示自己的博学了。但是你有没有发现,每天你看到的东西很多,但真正记住的没几个。以为自己掌握了知识,但实际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却经常一个都掏不出来。就算说出点什么,也经不起别人刨根问底,一细问就会自己发现根本答不上来。
 
长此以往,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减弱。因为习惯了只看问题的表面,那么遇到事情的第一反应就是根据表象来做出反应,人可能也会因此变得不那么理性。而善于思考的人,你会发现他在生活中干什么都非常缜密,原因在于他已经习惯了去思考问题的本质。
 
之前朋友向我介绍了一个年轻人,说他在创业,对互联网很了解,让我和他谈谈看有没有什么地方能帮到他,或者给他一点建议。见到之后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特别能说,而且记性好。互联网上各种名词滚瓜烂熟,哪些大佬说过什么话他一清二楚,从大数据聊到人工智能,还捎带说了会区块链。让旁人听见绝对认为这是一个互联网大牛。但是细聊之下就会发现,他所了解的这些内容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他能说出自己的项目用了哪些技术,仿照了什么模式,未来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但是问到具体怎么运作,他就说不出来了。
 
这种情况在现在的创业圈子里很常见。因为你一打开微信,都是行业大佬的各种言论和心灵鸡汤,这些文章中的理论都是对的,但它只是一个巨大系统中最表象的东西。你指望通过这些内容运作自己的项目就会发现,大多数时候不能照葫芦画瓢,因为大家的情况都不一样。把一亿当做小目标的人和把一百万当做小目标的人,在处理同样的问题时做法肯定是不同的。如果只记住他们说过的话,真正到用的时候就会发现那些成功人士是站在知识的山峰上,而自己的知识却是悬在天上的空中楼阁。
 
当然,不是说碎片化的知识就一无是处,但系统地学习知识更加重要。为什么总是提倡大家多看书,因为看一本书不仅能让你了解知识,更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回到一开始说的答题APP,现在这种模式还处在疯狂烧钱阶段,资本烧的是钱,而用户烧的是时间,是知识带来的刺激。烧钱总有一天会结束,但知识会伴随我们一生,只希望我们获取知识的欲望不会在那时已经燃烧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