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小松:需要“抢”的中国式回家
来源: 关键词:葛小松 中国式回家 抢票 发布时间:01-31-2018

春节临近,一年一度的春运大戏也即将上演。每到这时,出门在外之人最头疼的就是能不能买到回家的火车票。根据相关部门预测,2018年春运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将达到3.89亿人次,比去年增长8.8%。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利益,尤其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有了用户就有了全部。尽管互联网公司不能造出火车来,但是他可以帮你抢票。
 
其实大部分涉及到抢票的APP,抢票都不是主业,而是一个额外的福利。目的是把原来线下的流量导入线上,给自己增加用户。比如携程、同程、美团等等,可以利用抢票服务增加用户黏性,实现平台的多功能性。而且还可以顺便推荐其它服务,比如汽车票、专车,以及酒店预订,有的甚至连年夜饭的信息都有了。这种模式里确实有点互联网思维的意思,但需要明确的是,所推荐的其它服务都是实的,而只有真正核心的“抢票”业务是虚的,因为平台本身不卖票,它只是提供一个辅助工具。
 
此外,还有一些专门的抢票软件是有偿服务,通过向用户提供加速包、快递、保险等业务,为公司带来收入。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都属于加价出售车票,是游走于法律边缘的。因为铁路部门从没有对这些平台授权过所谓的购票权,但是从法律和监管的角度来说,也没有明确的行为界限,那么这个所谓的抢票其实是存在于一个无人管理的境地。
 
但问题是,抢票表面上给人们提供了方便,但这种方便却是以牺牲公平和社会秩序为代价的。以前说到网上买票,有人认为对不会使用互联网的人来说太不公平。今天基本上人手一台智能手机,不会网上买票的人越来越少,但这时出现了所谓的抢票服务,就让不公平又一次升级了。现在的情况是,每个人都在使用抢票软件,当所有人都在用不公平的办法争取公平时,也就产生了“囚徒困境”,每个人的利益都会受到损害。
 
原本可以通过正常手段买到的票,现在非得要“抢”了,因为别人在抢,你不抢就会有一种买不到的感觉。这种情况倒是和饥饿营销有点相似,只不过商业上的饥饿感是商家有意为之,而抢票的饥饿感是抢票软件带来的。
 
对于运作抢票软件的商家来说,有价值的不仅仅是用户付出的额外费用,还包括用户提供的个人数据。在大数据时代最有价值的就是用户数据了,而通过购买车票,可以掌握到一个人的很多信息,包括姓名、联系方式、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甚至是收入情况等等,这在今天可是无价之宝。如果商家只是把这些数据储存或用于分析用户行为还好,但我们很难保证这些数据不会被挪作它用。一旦保护不严,将会造成泄露用户隐私的严重后果。
 
 
有人说,抢票软件降低了黄牛的成本,可实际上抢票软件在很多情况下与黄牛的行为本身就是一致的。比如,它们都是利用倒卖来获取利益,有的是直接获取,有的是间接获取。不同的是,黄牛卖票要躲着警察,而在网上抢票上则可以大张旗鼓宣传甚至是做广告,因为一旦与互联网沾边就算是创新了。
 
无独有偶,这几天上海迪士尼乐园的天价插队费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让我看到了什么是官方打破规则。制定规则,本身就应该是让所有人都遵守的,迪士尼乐园是重视商业性的,它设置VIP通道为花钱更多的人服务,这个我觉得还可以理解。但春运火车的职责式服务大众,现在有如此多的抢票软件破坏了官方制定的规则,甚至为用户带来了风险,我认为这有违它的初衷。
 
2013年的时候,360首次进入了抢票产业,使用率大幅提升,至12月21日使用率达到22.91%,创下近年来国内浏览器产品使用率最高的纪录。时隔四年,进入抢票产业的公司越来越多,但我们的监管和法律对此却没有干涉。有专家预测,未来抢票这种行为将来可能被纳入“倒卖车票”“非法经营”“破坏计算机系统”等行政或刑事处罚的范围。我认为只注重“堵”也不是办法,指望用户不约而同地全都删掉抢票软件更不靠谱。不如把官方购票弄得更智能化、人性化,让人们不用借助外力就可以方便地购买车票,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关键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