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小松谈普惠金融:一片潜力无限的新蓝海
来源: 关键词:葛小松 普惠金融 发布时间:12-12-2018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2013年前后,中国经济发展开始“换档”: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对稳增长来说,调结构与促改革不再只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或者说,调结构与促改革成了稳增长的引擎。
 
发展金融业是调结构与促改革的重头戏之一:一方面金融属于高端服务业,发展金融业是产业高端化、提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基本手段;另一方面金融是经济的血液,是实现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抓手”,要实现产业升级就不能不搞活金融。换言之,搞活金融有助于实现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要素投入驱动到技术创新驱动。
 
现在大家有一个共识:以“促改革”带动“调结构”。发展金融业就是以“促改革”带动“调结构”的一个具体实例。基于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金融改革成了各项改革的先行者。早在2013年,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金融改革提出了原则性要求: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
 
与其他领域一样,这次金融改革是从开放做起的,即放松市场准入条件,尤其是对内——即民营企业开放。一般来说,对内开放要优先于对外开放,对内开放是对外开放的基础。
 
这方面最显著的标志是允许民营资本进入过去不能进入的一些金融领域,尤其是设立银行。2013年6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
 
其后,包括阿里巴巴、腾讯、苏宁云商在内的10家民营企业成为了第一批民营企业开银行的试点企业。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成熟一家,批准一家,不设限额”。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银监会《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民营企业自行发起设立银行已“常态化”,即只有资本数量与技术水平的限制,没有企业类型的限制了。
 
对民营资本开放只是金融改革的具体内容之一(其他的内容还有放松价格管制和增加金融工具,前者包括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等,后者包括推出国债期货、扩大融资融券规模、准允企业发行优先股、准允企业发行公司债等),典型性虽强,但成果却并非是最显著的。成果最显著的是所谓新金融的发展,包括支付、众筹(主要是股权众筹与债权众筹——即P2P)、互联网理财、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金融科技……实际上,在新设立的民营银行中有一些主做的正是新金融。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金融改革是在一个大背景下进行的,即互联网金融浪潮来临。互联网+金融不仅带来了新的金融产品、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业务形态、新的盈利方法,让有条件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奋勇争先,更强化、普及了一种理念,即普惠金融。普惠金融并非天生就与互联网有关,其最初的基本形态是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最知名的普惠金的实践者是巴基斯坦的信德银行(Sindh Bank)。信德银行是国有企业,地区性银行,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和其他银行服务,特别是向小农户提供农业贷款。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普惠金融已经涵盖储蓄、支付、保险、理财和信贷等产品和服务,其中有的让交易更为便利,有的改善了居民生活,有的对创业进行支持。无论哪种方式,最终都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和增进了社会福利。但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更好地实现金融的普惠化,这主要是因为互联网金融在做普惠金融时具有技术优势和组织优势。前者是指依托大数据与智能化等方面的技术,可以将风险控制做得质量更好、成本更低,后者则是指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借方和贷方的匹配。
 
我国进行金融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金融更为普及,以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消费升级与中小企业的发展。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金融产业长期处于体制内,虽然机构较多,但服务基层的很少,他们大都只面向大中型企业。其造成的结果一是个人消费潜力未被充分挖掘,二是大量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应该说,金融危机后,我国的民间金融已开始渐露头角,主要是小额贷款与理财市场升温,但由于不具有规模效应,同时又增加了产业链环节,实际利率非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不利于消费升级与微小企业的发展。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有7000多万家小微企业,每家小微企业的资金缺口平均约为70.5万元。小微企业是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的群体,让他们更方便地获得资金支持,对盘活整个经济、对改善民生均具有重要作用,这就是在经济发展放缓的“新常态”来临后中央政府一再加码金融改革的根本,传统的金融体系与服务无法实现金融的普惠化。正是基于这种认识,2016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该规划是我国首个发展普惠金融的国家级战略规划,其中提到了“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加快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金融机构科技运用水平”。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关系密切。中央政府推动金融普惠化意味着互联网金融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实事也印证了这一点。目前,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我国互联网企业已是全球引领者。2016年3月,互联网金融连续第三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显示: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将在2016年达到17.8万亿的规模,而在未来五年内,该行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4.67%,预计到2020年,将实现43万亿的市场规模。
 
另外,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相伴,在我国金融科技市场也一直在升温。实际上,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普惠金融的内涵与外延虽然不尽一致,但交集“占大头”:互联网金融是从业务形态说的,金融科技是技术角度说的,普惠金融则是从功能与目的角度说的。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金融科技利用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对金融进行改造、革新甚至颠覆,让其成为互联网金融,进而更好地实现金融的普惠化,让普惠金融时代来临。因此,在普惠金融的实践中金融科技是不可或缺的是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