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高管
新闻动态
总裁观点
公司优势
投资策略
诚聘精英
联系我们
公司季刊
从幼儿园到北大,华兴葛小松的“种子理论”
05-27-2016
查看详细
所谓“商者逐利”,是古今中外恒古不变的道理。然而在“利”字金灿灿的外表背后,是商者的辛劳与付出。有研究表明,在商业活动中,付出越多,分享越多,收获也就越多。因此我们会发现那些成功的商人,无一不是乐善好施、热衷公益。GIO华兴控股集团的总裁葛小松也具有同样的品质,只不过他的公益思路,有些与众不同。 做公益,对于有的人来说是一项工作,而在葛小松看来,公益是放松、缓解压力的最佳方法。在众多的公益项目中,葛小松尤其偏爱教育类。此前,他曾以个人名义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设立了“葛小松奖学金”,帮助金融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顺利完成学业。在这一公益项目中,他不仅出钱,还出力。作为业界导师,参加了学院的“MBA整合实践项目”,利用自己的人脉和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并亲自指导。此外,葛小松还与中国政法大学合作,出资成立了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为行业监管和完善法规提供理论支持。 “葛小松奖学金”签约仪式 在葛小松的公益轨迹中,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所参与的教育公益项目,除了北大、法大这样的高等学府外,还有幼儿园这种十分“初级”的学校。就在前不久,葛小松前往革命老区西柏坡,为西柏坡华兴幼儿园的孩子们送去了空调、电脑、数码相机等生活学习用品,这些物品是通过集团各分公司募捐所得,包含着每一名华兴人的爱心。这是葛小松第二次来到西柏坡,上一次是一年之前他来参加幼儿园的揭牌仪式,而这所幼儿园正是GIO华兴控股集...
葛小松:股权投资将在未来爆发巨大能量
05-23-2016
查看详细
从2010年到2020年,这十年将可能成为人类文明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对比一下我们10年之前的生活,除了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还有很多我们没太关注,但确实在影响我们生活的地方。对于这种剧变,重点不是如何认识它,而是能否顺应这种变化,并先于别人找到其中的发力点。 中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交易所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并很好地在相应的历史阶段完成了使命。如今,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变化,除了交易所市场制度需要完善之外,还要开创建设场外资本市场。 GIO华兴控股集团长久以来一直坚持股权投资和产业投资双向发力,所以对于未来的市场可能产生的各种变化,我也最为关注这两个投资方向。单就股权投资来说,将成为未来受益最大的投资领域。 我们必须知道,在剧变的时代,单靠投资传统行业和大型行业是无法得到最佳收益的,甚至可能产生负面后果。日本的投资之神孙正义曾经说过:越是迷茫,就越要向远看。在日本经济泡沫破灭,被称为“失落的20年”的时间里,孙正义把眼光投向中国,他没有办企业,也没有投资交易所市场,而是投资了很多人都不看好的马云。当年的2000万美元,15年时间涨幅2900倍,创造了投资神话,也让孙正义成为了日本首富。 在未来的趋势中寻找最佳的投资机会,掌控10年、20年,甚至30年的关键点,这才是投资者应有的布局策略。 目前上海、深圳两个交易所已经成立25年的时间,有近3000家公司上市。但与国外相比,这个数量并不算多,而且普遍存在同质化的情况。再加上...
葛小松:格局决定投资的高度
05-12-2016
查看详细
有一个这样故事:在建筑工地里,三个人正在砌墙,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一脸不耐烦地回答:“没看到我在砌墙吗?”第二个人说:“我是在建造这栋大楼。”而第三个人则非常开心:“我是在帮助这个城市发展。”10年之后,第一个人还在砌墙;第二个人当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则成了他们俩的老板。这个故事中的启发在于,一个人未来的空间有多大,在于他今天的格局有多大。 ▌ 格局 作为一个职业投资者,格局同样重要。这里必须提到世界三大投资大师:索罗斯、罗杰斯、巴菲特。索罗斯近年来在国内的名声不太好,但你不能否认他的眼光与疯狂。当年他凭借一己之力,击败英格兰银行,掀起了亚洲金融风暴,让东南亚国家为之胆寒,不能不说他在投资上的格局有多么“深不见底”。而吉姆·罗杰斯,这位GIO华兴控股集团的老朋友,他的格局在于世界。年轻时骑摩托车两次周游世界,一边旅游一边投资,触及了全球的各个角落。巴菲特,他的名言是“暴跌近场,忘记时间,然后等着钱进口袋”。“忘记时间”,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在我们整天担心没时间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时间的奴隶。 ▌ 判断 格局决定高度,对于投资者来说更是如此。在投资行业里,是最不能盲目跟风的,必须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一个什么结果,并在耐心等待中做好承担错误的准备,这就是格局。 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一个人的格局影响着他的判断。该出手时就出手,是对机会的把握能力,该收手时就收手,是经验和觉悟的...
葛小松:资本应成为医疗领域的点金石
05-10-2016
查看详细
当媒体和网络把莆田系医院的“不靠谱”暴露在大众眼前时,人们对于民营医院的医疗信誉终于跌入了谷底。无奈之下,我们只好关闭已经逐渐打开的大门,重新回到公立医院一家独大的时代,尽管那里挂号困难,尽管那里资源有限,尽管那里同样存在医患矛盾,但此时的我们已别无选择。 事实上,莆田系并不能代表民营医疗,也不是资本与医疗结合后得到的最终结果,它只是民营医疗在夹缝中生存时出现的一个畸形产物。而当资本真正进入医疗领域,带来的将是更加多元化的医疗产品和高质量的服务。以中国目前的医疗技术发展,只要有了足够资本作为动力,可以再向上拓展多个层次,满足不同的需求。然而现在的情况是,国内的医疗环境十分狭窄,正逼迫大量的专业人才流向海外。 让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件好事。前不久票贩子的新闻让人们开始关注医生的收入问题,也让人了解到了医生的所得和他们的所学完全不成正比。而让资本流入医疗领域,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对此,有些人可能会担心出现“莆田系”,但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社会办医疗卫生机构数达到43.8万所,占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45%,社会办医疗机构门诊量已占全国门诊总量的22%。相比之下,“莆田系”只是九牛一毛,它不能代表所有社会医疗机构。 走进一家医院,你会发现这里的人比家乐福的人还多,单靠政府的投入解决不了看病难的问题,同样也无法有效提高医院的服务治疗。社会办医已是大势所趋。 必...
葛小松:投资将以“新形态”持续驱动中国经济
04-21-2016
查看详细
从去年开始,“供给侧”一词频繁进入我们的视线,在中国经济放缓,必须通过结构调整实现转型的前提下,拉动内需成了当务之急。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时提到的“工匠精神”,同样是在鼓励供给侧改革。毫无疑问,依靠供给侧改革拉动内需从而带动经济增长,是中国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三驾马车中最有希望和活力的那一驾。但是,另外的一架马车:投资,还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主导中国经济。 像日本和韩国,都是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先行者,即使到了现在,两个国家的投资拉动依然占经济总量的很大一部分。日韩尚且如此,中国自然也不例外。何况与这两个国家比较,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相比于欧美和日本有着极强的创新能力,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在依靠模仿式创新,或者说是整合式创新。像我们的互联网三巨头,在创新上都有所不足。还有现在最火的手机产业,靠的也是模仿式创新。并不是说模仿式创新不好,相反,很多时候还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重要的是,模仿式创新需要强大的技术转化能力和规模性生产加工能力,而规模性的生产加工必然会导致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惯性。 投资拉动本身没有任何褒义或贬义,但是在提倡“供给侧”改革的这段时间,投资拉动多少有了一点“落后”的感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投资拉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必须要清楚,投资拉动不代表制造落后产能,它与创业创新并不矛盾。问题的关键是,中...
葛小松:“债转股”重出江湖,能否再现当年英姿?
04-14-2016
查看详细
在本周一的国务院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总理李克强再一次提出用市场化债转股的方式逐渐降低企业杠杆率,这也就明确了推出债转股政策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此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各方的激烈讨论,业内人士对于债转股今后可能产生的影响所持观点有较大分歧,同时也有不少人对该政策持怀疑态度。 在1998年,政府曾将债转股当成处理国有企业不良债务的一剂良药。经过18年,债转股重出江湖,背后有着许多复杂的因素。一方面是国内企业的利息负担过于沉重,造成资金短缺,无力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债务杠杆率居高不下,产能过剩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不断上升。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希望通过债转股实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银行资产质量的目的。 虽说18年前我国曾实行过债转股政策,但如今中国的经济环境已经今非昔比。尽管债转股还可以被当做一个政策工具,但是运用形式已经不能再照搬过去,而且最后取得的效果也不能按照之前的经验去预估。对于新一轮的债转股,我们必须在关键点有足够的准备。 首先是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在中国经济转型期间,国企和银行都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持续,钢铁、煤炭、有色等行业在全球经济周期背景下也面临着结构问题。在传统经济完成转换之前,中国经济不大可能出现大的改变。而在上一轮债转股时期,正赶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同时也是大规模城镇化时期。这两个因素产生了巨大的国际需求和房地产需求,而这种机遇对于债转股来说可遇而不可求,...
葛小松:激烈竞争下,你不改变就会被别人改变
03-19-2016
查看详细
不管你是否愿意接受,只要你打开窗户,就会发现时代正在改变。在机会的面前,有准备的人宁可抓错,也不会放过。对于华兴控股集团,对于整个投资行业,甚至对于中国经济,都需要适时调整,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变革。机会只会向有准备的人打开大门。 作为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单位,所有人都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除了完成好本职工作外,还要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身边的朋友都走在了你前面;工作没有之前好做了;收入赶不上日常的开销;有很多没有听说过新名词,那么你无须惊讶,因为在跨界的时代,行业在整合,信息在爆发,以前掌握的资源,因为你放慢了脚步,已经跑到了别人的手里。 在这个大家向钱看,以经济为第一的时代,没人有功夫去和那些思想还留在上个世纪的人磨叽。你没有思想,没有激情,就注定被人忽视。每个人都需要成长,也需要一个可以培养他的人或平台。你希望遇到伯乐,但首先你必须是一匹千里马,至少要让别人看到你的“可能性”。 看过《当幸福来敲门》的人,想必都会为片中主人公最后取得的成功感动。反思我们自己,当幸福或机会来敲门时,你准备好了吗?你怎么保证在你身后的人不会一个箭步冲上来把门撞开? 这个时代充满了陷阱,我们应当练就火眼金睛,去分辨身边的对与错。但不能以此为借口,不去做任何了解,就否定所有机会,否则你就是在给你自己挖陷阱。 机会是不等人的,在信息时代,市场千变万化。你做思想斗争的时候,别人早就...
葛小松:植树造林种的是不是“摇钱树”?
03-12-2016
查看详细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植树节,近两年随着政府加大城市绿化覆盖率,我们会发现身边的绿色逐渐变多了。而在离我们很远的地方,实际上也在进行着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只不过我们生活在城市里,对此难有察觉。直到近几年北京出现了雾霾问题,人们才开始关注京北的防护林,意识到这些树木其实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树木作为一种自然资源,除了改善环境外,还拥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虽然这几年股市和房地产频刷存在感,但林业却作为一项稳健的投资项目,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首先是政策层面的支持,给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民间资金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新投资环境,而林地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的价格也相当可观。事实上,林地投资的本质是资本对资源的争夺。在前几年楼市走低的时候,有很多从事房地产和矿产的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林业投资。原因就在于林地的价值很低,相对而言增值空间就大。而且通过发展林下经济,还可以开展旅游业等等,国家对此也有一些扶植政策。 第一批林业投资者,早就从中尝到了甜头。他们的成功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从而引发了投资热潮。浙江、广东、四川、福建等地都曾经有过林业投资热,林地租金也在不断上涨。除去“炒林”的因素外,木材的刚性需求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一直以来,木材在中国都是短缺商品,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因此国内的木材加工企业、造纸厂等,也需要长期租赁林地,保证自己的原材料供应。 但是就如同房地产热了就会有投机者一样,林业投资中...
葛小松:大宗商品暴涨,中国该喜还是该忧?
03-11-2016
查看详细
近期,黑色大宗商品价格经历了一波以铁矿石带头的惊心动魄的上涨。海外媒体对此也发表了见解,称这次上涨是唐山要举行世界园艺博览会,要求当地钢厂4月到10月之间停产,在停产之前企业争相扩大产量,造成铁矿石紧缺,从而开始价格传导。同时,投机资本也推波助澜,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太过剧烈,很难用产业需求来解释,只能说有一部分资金左右了市场情绪。那么,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我国有利还是有弊? 从表象来看,商品涨价貌似可以抵御通缩风险。在我看来,对付通胀可以调高利率,对付通缩的手段则有限。通缩可怕,通胀很容易控制得住。对付通胀可以调高利率,对付通缩的手段则有限。这也是业内共识,大家经常举的例子是日本通缩带来的经济停滞,适度通胀会促进消费,对经济更有利。 可事实上,通缩是去产能的一个主要手段,通缩环境下企业要精简人员,精简开支提高效率,以维持盈利生存下去,竞争失败者则会被淘汰。 在PPI持续下行的背景下,世界都在维持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环境,是要让实体经济有更多的生存空间。中国同样如此,政府要求降低电价,就是为了减轻企业负担,企业有盈利才能生存下去。 曾有数据统计过,2015年中国进口石油和煤炭比2014年有所增加,但支出减少超过9000亿元,这些都是中国企业减少的负担。 有人认为中国实行的新财政和货币政策将会带领中国走进滞胀,即经济停滞、通货膨胀,意味着赚钱的途径减少而通货膨胀还无可避免,所以有很多避险资金投入到房...
葛小松:设立经济增速区间目标是为了寻找“最佳平衡点”
03-09-2016
查看详细
在之前的政府工作报告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了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度预期目标:6.5%-7%。这一数值其实早已在预料之内,但政府用区间的形式确定年度经济增长目标,还是第一次。 此前,中国政府在确定年度经济增长目标时,大都使用明确的点位数字,如需要为增速目标提供弹性,则加上“左右”一词。除了2000年至2002年未明确提出年度增速,以及2012年提出7.5%的点位目标外,17年间“左右”的表述方式使用了13次。 我认为,在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区间目标符合经济规律,也更符合中国转型期的发展情况,有利于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因为必须保证经济增长目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呼应,还要考虑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需要,设定区间目标有助于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 中国经济增长出现结构性减速已是不争事实,如果继续明确设立增速区间,实现起来压力很大,而且一旦没有达到目标,将会打击改革信心,而区间目标相对而言更有弹性和可操作性。 去年,中国在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美元的高基数上,保持了6.9%的中高速增长。如果与10年前对比,现在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10年前增长2.6个百分点。2015年中国以占全球约14%的GDP总量创造了占全球约25%的经济增量,可以说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目前中国面临着很多挑战,既有结构性改革引发的阵痛,又有大量低端的过剩产能等待集中消化,低成本要素和资源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供给侧改革需要更多驱动力...
<
1
..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
葛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