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供给侧”一词频繁进入我们的视线,在中国经济放缓,必须通过结构调整实现转型的前提下,拉动内需成了当务之急。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时提到的“工匠精神”,同样是在鼓励供给侧改革。毫无疑问,依靠供给侧改革拉动内需从而带动经济增长,是中国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三驾马车中最有希望和活力的那一驾。但是,另外的一架马车:投资,还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主导中国经济。 ​像日本和韩国,都是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先行者,即使到了现在,两个国家的投资拉动依然占经济总量的很大一部分。日韩尚且如此,中国自然也不例外。何况与这两个国家比较,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相比于欧美和日本有着极强的创新能力,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在依靠模仿式创新,或者说是整合式创新。像我们的互联网三巨头,在创新上都有所不足。还有现在最火的手机产业,靠的也是模仿式创新。并不是说模仿式创新不好,相反,很多时候还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重要的是,模仿式创新需要强大的技术转化能力和规模性生产加工能力,而规模性的生产加工必然会导致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惯性。 投资拉动本身没有任何褒义或贬义,但是在提倡“供给侧”改革的这段时间,投资拉动多少有了一点“落后”的感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投资拉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必须要清楚,投资拉动不代表制造落后产能,它与创业创新并不矛盾。问题的关键是,中...
在本周一的国务院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总理李克强再一次提出用市场化债转股的方式逐渐降低企业杠杆率,这也就明确了推出债转股政策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此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各方的激烈讨论,业内人士对于债转股今后可能产生的影响所持观点有较大分歧,同时也有不少人对该政策持怀疑态度。 在1998年,政府曾将债转股当成处理国有企业不良债务的一剂良药。经过18年,债转股重出江湖,背后有着许多复杂的因素。一方面是国内企业的利息负担过于沉重,造成资金短缺,无力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债务杠杆率居高不下,产能过剩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不断上升。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希望通过债转股实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银行资产质量的目的。 虽说18年前我国曾实行过债转股政策,但如今中国的经济环境已经今非昔比。尽管债转股还可以被当做一个政策工具,但是运用形式已经不能再照搬过去,而且最后取得的效果也不能按照之前的经验去预估。对于新一轮的债转股,我们必须在关键点有足够的准备。 首先是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在中国经济转型期间,国企和银行都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持续,钢铁、煤炭、有色等行业在全球经济周期背景下也面临着结构问题。在传统经济完成转换之前,中国经济不大可能出现大的改变。而在上一轮债转股时期,正赶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同时也是大规模城镇化时期。这两个因素产生了巨大的国际需求和房地产需求,而这种机遇对于债转股来说可遇而不可求,...
不管你是否愿意接受,只要你打开窗户,就会发现时代正在改变。在机会的面前,有准备的人宁可抓错,也不会放过。对于华兴控股集团,对于整个投资行业,甚至对于中国经济,都需要适时调整,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变革。机会只会向有准备的人打开大门。 作为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单位,所有人都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除了完成好本职工作外,还要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身边的朋友都走在了你前面;工作没有之前好做了;收入赶不上日常的开销;有很多没有听说过新名词,那么你无须惊讶,因为在跨界的时代,行业在整合,信息在爆发,以前掌握的资源,因为你放慢了脚步,已经跑到了别人的手里。 在这个大家向钱看,以经济为第一的时代,没人有功夫去和那些思想还留在上个世纪的人磨叽。你没有思想,没有激情,就注定被人忽视。每个人都需要成长,也需要一个可以培养他的人或平台。你希望遇到伯乐,但首先你必须是一匹千里马,至少要让别人看到你的“可能性”。 看过《当幸福来敲门》的人,想必都会为片中主人公最后取得的成功感动。反思我们自己,当幸福或机会来敲门时,你准备好了吗?你怎么保证在你身后的人不会一个箭步冲上来把门撞开? 这个时代充满了陷阱,我们应当练就火眼金睛,去分辨身边的对与错。但不能以此为借口,不去做任何了解,就否定所有机会,否则你就是在给你自己挖陷阱。 机会是不等人的,在信息时代,市场千变万化。你做思想斗争的时候,别人早就...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植树节,近两年随着政府加大城市绿化覆盖率,我们会发现身边的绿色逐渐变多了。而在离我们很远的地方,实际上也在进行着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只不过我们生活在城市里,对此难有察觉。直到近几年北京出现了雾霾问题,人们才开始关注京北的防护林,意识到这些树木其实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树木作为一种自然资源,除了改善环境外,还拥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虽然这几年股市和房地产频刷存在感,但林业却作为一项稳健的投资项目,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首先是政策层面的支持,给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民间资金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新投资环境,而林地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的价格也相当可观。事实上,林地投资的本质是资本对资源的争夺。在前几年楼市走低的时候,有很多从事房地产和矿产的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林业投资。原因就在于林地的价值很低,相对而言增值空间就大。而且通过发展林下经济,还可以开展旅游业等等,国家对此也有一些扶植政策。 第一批林业投资者,早就从中尝到了甜头。他们的成功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从而引发了投资热潮。浙江、广东、四川、福建等地都曾经有过林业投资热,林地租金也在不断上涨。除去“炒林”的因素外,木材的刚性需求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一直以来,木材在中国都是短缺商品,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因此国内的木材加工企业、造纸厂等,也需要长期租赁林地,保证自己的原材料供应。 但是就如同房地产热了就会有投机者一样,林业投资中...
近期,黑色大宗商品价格经历了一波以铁矿石带头的惊心动魄的上涨。海外媒体对此也发表了见解,称这次上涨是唐山要举行世界园艺博览会,要求当地钢厂4月到10月之间停产,在停产之前企业争相扩大产量,造成铁矿石紧缺,从而开始价格传导。同时,投机资本也推波助澜,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太过剧烈,很难用产业需求来解释,只能说有一部分资金左右了市场情绪。那么,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我国有利还是有弊? 从表象来看,商品涨价貌似可以抵御通缩风险。在我看来,对付通胀可以调高利率,对付通缩的手段则有限。通缩可怕,通胀很容易控制得住。对付通胀可以调高利率,对付通缩的手段则有限。这也是业内共识,大家经常举的例子是日本通缩带来的经济停滞,适度通胀会促进消费,对经济更有利。 可事实上,通缩是去产能的一个主要手段,通缩环境下企业要精简人员,精简开支提高效率,以维持盈利生存下去,竞争失败者则会被淘汰。 在PPI持续下行的背景下,世界都在维持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环境,是要让实体经济有更多的生存空间。中国同样如此,政府要求降低电价,就是为了减轻企业负担,企业有盈利才能生存下去。 曾有数据统计过,2015年中国进口石油和煤炭比2014年有所增加,但支出减少超过9000亿元,这些都是中国企业减少的负担。 有人认为中国实行的新财政和货币政策将会带领中国走进滞胀,即经济停滞、通货膨胀,意味着赚钱的途径减少而通货膨胀还无可避免,所以有很多避险资金投入到房...
在之前的政府工作报告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了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度预期目标:6.5%-7%。这一数值其实早已在预料之内,但政府用区间的形式确定年度经济增长目标,还是第一次。 此前,中国政府在确定年度经济增长目标时,大都使用明确的点位数字,如需要为增速目标提供弹性,则加上“左右”一词。除了2000年至2002年未明确提出年度增速,以及2012年提出7.5%的点位目标外,17年间“左右”的表述方式使用了13次。 我认为,在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区间目标符合经济规律,也更符合中国转型期的发展情况,有利于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因为必须保证经济增长目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呼应,还要考虑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需要,设定区间目标有助于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 中国经济增长出现结构性减速已是不争事实,如果继续明确设立增速区间,实现起来压力很大,而且一旦没有达到目标,将会打击改革信心,而区间目标相对而言更有弹性和可操作性。 去年,中国在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美元的高基数上,保持了6.9%的中高速增长。如果与10年前对比,现在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10年前增长2.6个百分点。2015年中国以占全球约14%的GDP总量创造了占全球约25%的经济增量,可以说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目前中国面临着很多挑战,既有结构性改革引发的阵痛,又有大量低端的过剩产能等待集中消化,低成本要素和资源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供给侧改革需要更多驱动力...
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首次降准,同时也是去年10月24日以来的首次降准。这说明中国货币政策在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已经开始有所放松,不过此次调整仍属于范围之内。 中国的货币政策从2010年适度宽松后,进入稳健状态已是第六个年头了。而稳健的货币政策只有灵活适度,才能够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降低融资成本,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 今年是中国转型的关键一年,从年初国际经济形势来看并不十分乐观,中国处于大环境中可能产生一定的下行风险,不过目前中国仍有一定的货币政策空间迂回。坚持“区间调控”与“定向调控”的调控方式,已成为中国政府在经济转型升级期常态化使用的宏观管理创新方式,是有别于传统宏观调控思路的“巧调控”。这两种调控方式都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设置合理的界限,尽量保证宏观政策不动摇的情况下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长期向上的基础并没有改变,增长率也是仍在合理的区间。而且随着新经济增长模式的出现,更能保证中国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就目前情况来看,国际经济环境进入低速发展阶段,但是暂时没有大动荡和危机征兆,因此国内不需要以强刺激应对。 去年李克强总理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5年年会时表示,中国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这一政策下,我们可以对11年以来央行进行的降准和降息...
必须承认,中国的县域经济在中国整体的经济发展道路上举足轻重,也是最有活力的一部分。在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同时,也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机遇与挑战往往并行,如果农村金融不能与时俱进进行创新,则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沉重包袱。 华兴控股集团所投项目中有很多涉及到农业与农村金融,深入了解后发现当前很多县域金融竞争主体是残缺不全的,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都不多,在这种环境无法体现出农村金融体系中的竞争性。另外,中国县域金融风险也在慢慢加剧,表现为农村信用社体系不良贷款成倍增长。 面向农村的借贷也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局面上,因为对象以乡镇企业为主,规模有限,在其中找到好企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即便有钱也不敢轻易往外贷,导致近几年中小金融机构的存贷比逐年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就急需农村金融机构有更多的创新,从体制深处进行变革,鼓励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领域。 农村金融创新必须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因为在县域环境中,需求主体非常分散,信息沟通不畅,造成了交易风险增加等各种问题,因此需要通过互联网金融去改善农村金融信贷机制,降低成本。 此外,产业链金融的创新同样至关重要,因为构造产业链金融会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和成本,在纵向一体化过程当中,解决整个产业链的问题,培育整个产业链,这样整个地方经济就会被带动起来。 前面提到了金融机构有钱贷不出去的情况,这里面有农村中小企业的问题,因为竞争...
上周末,久违的抢房大战再次上演。一线城市全线覆灭,二线城市也大半不能幸免,甚至就连之前库存过剩的房子也炒的火热。很多人裹着棉被排队买房,一些中介甚至号称电话已被打爆。在股市不振的情况下,投资者是否要把资金转向楼市?这次炒房大战的幕后推手又是谁? 今天上午,新华社刊文称,这次的抢房大战主要是开发商和房产中介炒作的结果,是人为制造的抢房假象。在购房者由于恐慌而入市后,一线城市房价随之暴涨。由于一线城市是全国房价的风向标,因此一旦一线城市房价上涨,其它地方也会随之响应。 开发商的炒作是诱因,但火烧这么大,甚至到了失控的地步,没有点助燃的材料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是一线城市的楼市近几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即便13、14年出现过一段全国房价下跌的情况,也没有给一线城市造成太大影响。因此,一线城市也就成了资金最安全的“避风港”,稍有个风吹草动,便会马上成为投资资金的聚集地。 有购房需求的普通人,看到房价上涨,肯定会担心涨太高了买不起,于是只好被动跟上。这其中有刚性需求的,也有希望改善住房条件购入第二套房的,但不论是哪种,这一人群的抢房行动无疑给火热的楼市添了一把干柴。 除此之外,今年二月央行再次下调了个人住房贷款的首付比例,首套房从过去的三成降到了二成,二套房也降至三成。与此同时,社会资金为购房者提供了短期借款,让购房者的购房成本进一步下降。 无论是何种原因,疯狂的房价肯定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中国去年年底曾出现了一阵换汇热潮,是由于在人民币快速贬值的背景下,大量居民开始通过海外资产配置来实现财产的增值和保值。其实不仅是去年,从2012年开始就已经出现了这种苗头,只不过彼时都是大型民企作为主导群体,他们在配置时带有很强的经营性投资属性,这与一般人的资产配置有所区别。 在企业群体之后,国内的高收入阶层也开始于2014年纷纷将目光转向海外,逐步将个人资产向海外腾挪。据数据显示,去年一季度我国短期资本净流出高达创纪录的2000多亿美元,这里面除了境外资本的撤出,其余相当一部分是国内高净值群体大规模海外投资引起的。 相比之下,受到资产规模和教育程度的影响,普通百姓对财富的认识及理财实践往往是后知后觉。去年年底人民币急速贬值的影响太大,才让普通百姓也开始关注和担忧。但一般人在面对这种情况时采用的应对手段比较盲目和急躁,也不管人民币短期贬值过多久之后必然会反弹的大概率事件,近乎疯狂地涌向商业银行进行换汇。 其实普通民众将投资视野转向国外,希望通过海外市场的资产配置来实现更高的收益和避免中国经济下行及人民币贬值的风险,从本质上来说没有错。但是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无论把钱投到哪,投多少,都必须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投资理念。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一直以来普通人对于投资的理解本身就有所偏差,在快速致富口号的引导下,国内一直缺乏真正基于价值挖掘层面的投资文化。把炒股、炒房当做投资其实是对投资的一种片面理解...
< 1..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
葛小松